近年来,催收乱象屡见不鲜,暴力威胁、隐私泄露、高频骚扰等手段让无数借款人苦不堪言。2025年,央妈正式出台《互联网金融贷后催收风控引》,首次以国家级规范划清催收行为的法律红线。以下三类催收行为被明令禁止,一旦遭遇,借款人可直接索赔精神损失费!
一、暴力威胁:言语辱骂、人身恐吓,违法!
催收行业长期存在“以暴制暴”的乱象,部分催收员通过辱骂、威胁曝光隐私、甚至伪造司法文书等方式施压。根据新规,任何形式的暴力催收均属刑事犯罪,包括:
语言暴力:如“不还钱就断你手脚”“全家一起坐牢”等侮辱性言论;人身威胁:跟踪、骚扰亲属、破坏财物等;伪造权威:冒充公检法人员要求还款。法律后果:涉事催收员最高可判5年有期徒刑,所属机构面临最高50万元罚款。借款人若因此产生焦虑、抑郁等心理问题,可向法院主张精神损害赔偿。
二、隐私泄露:泄露通讯录、倒卖信息,严惩!
“爆通讯录”是借款人最深恶痛绝的行为之一。新规明确规定:
禁止第三方催收:仅允许联系债务人本人,担保人等连带责任人仅在特定条件下可联系,且不得透露债务详情;信息保护:催收机构需建立数据安全系统,违规泄露信息者将吊销执照,责任人最高罚款2万元。真实案例:2025年某催收公司因倒卖3000条借款人信息,负责人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,公司罚款100万元。若发现信息泄露,借款人可向“国家金融监管总局”举报,并索赔精神损失费。
三、高频骚扰:24小时电话轰炸、深夜催收,违法!
新规对催收时间、频率作出严格限制:
时间禁区:每日催收电话不得超过3通,禁止在22:00至次日8:00(未约定合同)或0:00至6:00(合同约定)联系;技术禁令:禁止使用AI仿冒亲属声音、脑机接口发送催收信号等新型骚扰手段。数据支撑:试点地区实施后,违规催收举报量下降72%,但仍有地下黑产利用“量子通信”技术逃避监管。若遭遇高频骚扰,借款人可保存通话录音、短信截图,通过“数字法院”提交智能合约维权。
遭遇违法催收,如何索赔精神损失费?
固定证据:立即保存通话录音、短信、聊天记录,拍摄骚扰现场;投诉举报:通过“国家反催收App”或12378(银保监会热线)提交证据;法律诉讼:向法院提起侵权诉讼,要求停止侵害、赔偿损失(包括误工费、医疗费、精神损害抚慰金)。法律依据:《民法典》第1024条明确保护名誉权,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第69条规定信息泄露可索赔。
合法催收是底线,维权意识不可缺,新规的实施标志着催收行业从“野蛮生长”迈向规范化。对借款人而言,既要警惕暴力催收,也要理性借贷;对行业而言,唯有合规经营才能赢得长远发展。记住:欠钱要还,但尊严不容践踏!
转自 浙江峰翔律师事务所
动动手指、咨询北京律师,给您专业权威建议,对案情和权益有帮助的,点击下方留言私信、免费咨询吧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